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是一个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在近60年办学历史过程中,学校为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一代代大气探测技术人才,毕业生承担着80%以上中国大气探测技术系统运行、维护与开发任务,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积淀,是国内最早开展大气探测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近60年以来,大气探测技术实验课程始终是学校开展大气探测技术人才培养的支柱课程,也是在国内最早开展气象雷达技术、卫星气象技术、地面与高空探测技术的专业实验课程,任课教师秉承长期以来形成的“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大气探测技术人才。早在1994年7月,学校就成立了“大气探测技术综合实验室”,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综合实验室在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我校建立)和硕士点的支撑下,经中心成员的共同努力,大气探测技术综合实验室取得了突出成绩:1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努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2006年,以国家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 、 “实时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在大气探测技术综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电子工程学院的“气象观测实验室”、“气象雷达实验室”、“气象卫星应用实验室”、“雷电电子工程实验室”、“气象雷达信号处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 、“大气探测技术陈列室”、 “综合气象观测场”和大气科学学学院的“天气预报与分析实验室”为核心,组建了“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中心依托气象行业和相关企业,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近五年来,先后派出2300多名学生到四川、重庆、湖北、云南、广东、陕西等省市气象局和相关企业等30多个单位进行实习。
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承担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大气探测方向,以下简称大气探测)、通信工程、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以下简称雷电防护)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9个专业的88门课、440个实验项目的教学任务。其中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另有2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由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实验室行政管理机构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实验室人员的选聘遵循科研和教学融合、校内与校外人员集成、管理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专/兼职教师,以高水平的科研反哺实验教学,聘请气象业务部门及相关企业研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际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实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近几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培养等多种有效措施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心现有成员98名,其中专职74人,93%的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博士37人,31人有1年以上的企业(行业)工程经历。
中心负责人何建新教授为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大气探测技术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持了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气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电子信息工程(大气电子方向)特色课程及实验体系建立”等,获得四川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中心成员中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4人,成都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人。中心教师发表教改论文38篇,获国家级成果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编写教材13部,并承担中国气象局、中国民航局委托大气探测类教材共14本。
中心围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既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又了解气象基础知识,熟悉气象业务系统,并且能够将气象与电子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综合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大气探测技术”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也为空军、二炮、航天基地、民航、环保、水文等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大气探测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