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教师(2009-2015)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中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76篇,其中SCI/EI收录60篇,核心期刊138篇。部分代表性论文列表如下:

 

[1] 王江.一种光源空间角度的测量方法.电子学报.

[2] 邹长武.大气颗粒物混合尘溯源解析新方法.中国环境科学.

[3] 朱丽华.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大气科学.

[4] 李国平.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大气科学.

[5] 李国平.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切向流场及波动特征分析.气象学报.

[6] 李国平.Atmospheric water monitoring by using ground-based GPS during heavy rains produced by TPV and SWV.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7] 朱克云.春末环贝加尔湖地区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中国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大气科学.

[8] 刘海文.30余年来盛夏东亚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频率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大气科学.

[9] 王江.基于多面体与平行入射光的光辐射源空间定向方法分析.中国科学.E辑.

[10] 李国平.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华南持续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大气科学.

[11] 李国平.夏季乌拉尔长阻塞过程及其与热带热力异常关系个例分析.大气科学.

[12] 王江.An orientation method and analysis of optical radiation sources based on polyhedron and parallel incident light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13] 李国平.1998年和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成因的对比分析:兼论两类不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气象学报.

[14] 李国平.基于雷达回波拼图资料的风暴单体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技术 .气象学报.

[15] 李国平.Formation of the anomalous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China in 2010 and 1998: A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s of two kinds of El Nio.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6] 朱克云.基于通道差异及云指数的西藏雷暴卫星云图分析.高原气象.

[17] 白爱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高原气象.

[18] 巩远发.淮河流域汛期20d内最大日降水量概率分布.应用气象学报.

[19] 李国平.高原低涡中涡旋波动特征的初步分析.高原气象.

[20] 肖天贵.T231L31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误差分析.应用气象学报.

[21] 范广洲.华北地区极端温度MOS预报的季节划分.应用气象学报.

[22] 刘海文.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应用气象学报.

[23] 李国平.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分析.高原气象.

[24] 李国平.基于GPS-PWV的不同云系降水个例的综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5] 范广洲.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高原气象.

[26] 陈权亮.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

[27] 李国平.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在西南涡暴雨中的应用.应用气象学报.

[28] 陈权亮.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高原气象.

[29] 范广洲.区域集合预报系统2m温度预报的校准技术.应用气象学报.

[30] 贾志军.三江平原大豆田湍流热通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31] 陈科艺.应用OMI卫星资料监测蒙古戈壁沙尘的传播.高原气象.

[32] 李国平.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初步分析.高原气象.

[33] 白爱娟.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高原气象.

[34] 范广洲.高桥公式在拉萨地区的适用性及其修正.应用气象学报.

[35] 范广洲.海洋飞沫对台风"Morakot"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高原气象.

[36] 史朝.X波段天气雷达地物回波的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及应用.高原气象.

[37] 张菊.内蒙古温带草原氮沉降的观测研究.环境科学.

[38] 李国平.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诊断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

[39] 周筠珺.雷暴微物理过程对电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高原气象.

[40] 巩远发.关键区海温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应用气象学报.

[41] 李国平.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低涡东移模拟的影响.高原气象.

[42] 范广洲.基于EOF2m温度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高原气象.

[43] 朱克云.阵风锋自动识别与预警.应用气象学报.

[44] 范广洲.夏季青藏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高原气象.

[45] 肖国杰.成都地区降水时空分布变化.气象科技.

[46] 李祚泳.基于指标规范值的灰色聚类法的地下水质评价.水文.

[47] 周筠珺.主被动联合遥感云雨分布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48] 郭在华.地面电场仪中前置放大电路的研究与设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 刘昆.介质圆柱的单站微波成像方法.电波科学学报.

[50] 程志刚.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评估.干旱区研究.

[51] 孙捷.基于LPC2210的GPRS数据传输系统构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2] 马尚昌.通用气象数据采集模块设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53] 马尚昌.基于S3C2440的自动气象站控制与管理电路的实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54] 马尚昌.SQlite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55] 王炳赟.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地理科学.

[56] 朱克云.近30年来西藏地区雷暴变化特征分析.气象科技.

[57] 李国平.强台风“黑格比”对海上风机的极端载荷分析.热带气象学报.

[58] 冯鑫媛.近几年沙尘天气对中国北方环保重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影响.中国沙漠.

[59] 张碧.温江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生态经济.

[60] 倪长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概述.安徽农业科学.

[61] 范广洲.暴雨灾害评估方法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62] 张碧.四川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西南农业学报.

[63] 周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设计.现代雷达.

[64] 巩远发.京津冀地区强对流时空分布与天气学特征分析.气象.

[65] 周筠珺.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高压电器.

[66] 肖天贵.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气象.

[67] 冯鑫媛.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及分布特征.安徽农业科学.

[68] 袁淑杰.基于GIS的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布.资源科学.

[69] 杜鸿.一种改善的雷达-光电经纬仪联合定位方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0] 徐庆.多通道闪电定位校正仪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1] 冯鑫媛.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Dust Events in Lanzhou,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PM10 Pollution .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72] 李国平.基于云分析的数值模拟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试验.气象科技.

[73] 张永莉.冬半年南支槽的气候特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74] 刘志红.西藏地区50年气候变化特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75] 朱丽华.高原夏季西风异常年500hPa纬向风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76] 李国平.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气象.

[77] 刘志红.四川中东部地区2009年大气硫沉降模拟.环境科学研究.

[78] 叶芝祥.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中WRF的本地化参数选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79] 陈权亮.极地平流层位势高度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80] 陈科艺.Monitoring Mongolia Gobi dust transport using OMI data.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

[81] 陈科艺.成都“2008.9.24”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82] 张婕.成都及周边地区春夏EVI反演特征.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李祚泳.指标变换值表示的空气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环境科学与技术.

[84] 卢晓宁.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安全与环境工程.

[85] 何建新.星载天气雷达谱参数估计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86] 王伟.西南地区夏季旱涝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关系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87] 韩琳.模拟氮沉降对温带阔叶红松林地土壤氮素净矿化的影响.生态学杂志.

[88] 白爱娟.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和个例模拟 .地球科学进展 .

[89] 张婕.马斯克林高压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分析.大气科学学报 .

[90] 郑小彪.基于ARM的超声波测风系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 李国平.冬季高海拔复杂地形下GRAPES-Meso要素预报的检验评估.气象 .

[92] 陈权亮.冬季北极涛动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93] 范广洲.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94] 白彬人.亚非夏季风降水与热带东风急流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95] 刘海文.The strengthening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since the early 1990s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96] 孙凌.雷暴持续时间与地闪活动的预报方法研究.气象科学.

[97] 冯鑫媛.Influence of different weather events on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fferent sizes in Lanzhou, China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98] 张婕.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 陈科艺.Th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as a Tool for Detecting 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s:Application to Asian Dust Transport to North America .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

[100] 朱克云.风云二号星和多角度成像仪的云导风资料质量对比.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1] 刘海文.东亚夏季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恢复增强.科学通报.

[102] 刘海文.江淮梅雨期各类降水的变化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3] 范广洲.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分析.气象科学.

[104] 范广洲.近60年“雅安天漏”变化特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5] 范广洲.温江站气候资料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6] 肖天贵.四川凉山平川镇“7.14”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7] 肖天贵.西藏高原短临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构建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08] 李国平.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shore extreme wind load parameters for wind turbines during strong typhoon Hagupit .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09] 巩远发.新疆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及地面温湿变化特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10] 巩远发.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11] 朱克云.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我国春季降水的影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12] 邓小波.Retrieving 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 TELKOMNIKA.

[113] 李国平.Diurnal variation of ground-based GPS-PWV under different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in the Chengdu Plain . Journal of Geodynamics.

[114] 李国平.AIRS资料在川藏地区适用性的验证.山地学报.

[115] 李谢辉.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资源科学.

[116] 袁淑杰.河北省水平面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及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17] 孙秀斌.基于FPGA的雷电定位系统高精度时标设计.电子技术应用.

[118] 邹长武.耦合PMF、CMB模型对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19] 袁淑杰.河北省太阳散射辐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20] 朱克云.三次雷暴导致的阵风锋过程分析.气象.

[121] 李谢辉.黄河山东段沿线区域洪灾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 .

[122] 倪长健.近30年四川省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123] 朱克云.天气雷达产品色标改进.现代雷达.

[124] 肖天贵.龙泉驿地区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及集中性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25] 李国平.民航京沪穗数值预报系统在广州的本地化试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26] 袁淑杰.基于两种方法的四川水稻气候干旱风险评价对比.中国农业气象.

[127] 肖天贵.四川芦山“4.20”地震区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28] 周筠珺.沿海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活动及降水结构.气象科学.

[129] 袁淑杰.四川省水稻气候干旱灾害风险研究.冰川冻土.

[130] 李国平.Change in spring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ummer typhoon activities .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31] 李国平.Validation of IASI-retrieved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data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32] 李国平.复杂地形对西南低涡生成和移动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33] 史朝.X波段全固态天气雷达降水探测能力的研究.大气科学学报.

[134] 朱克云.FY-3A卫星MWHS资料同化及四川盆地暴雨数值模拟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35] 朱克云.2010~2011年西藏雷暴的雷达回波统计特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36] 刘志红.1980-2010年西藏波密地区典型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冻土.

[137] 范广洲.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气象科学.

[138] 范广洲.热带东风急流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亚非降水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39] 王海江.Compression with considerable sidelobe suppression effect in weather radar .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

[140] 刘海文.不同年代际背景下1963年和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及其原因的对比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学报.

[141] 朱丽华.青藏高原夏季200hPa西风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42] 毛文书.南亚高压多年平均变化特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报.

[143] 朱克云.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在台风“风神”和“凤凰”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144] 倪长健.季度降水分布函数的对比分析--以宜宾市为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45] 周筠珺.中国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机制分析.气象科学.

[146] 刘志红.藏北那曲地区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草地学报.

[147] 范广洲.1961~2007 年青藏高原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

[148] 史朝.双极化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的标定.现代雷达.

[149] 肖国杰.若尔盖近55年热量资源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50] 周筠珺.河南省春季和秋季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

[151 ]孙秀斌.云闪定位算法研究及其精度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

下一条:中心教师(2009-2015)发表的代表性教改论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