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院发挥专业 科学抗震救灾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5日电(实习生戴翎)气象专家介绍,川中盆地高湿、低云,雨雾雷电多,这次震区所在的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天气变化无常,甚至“隔山不同天”。而四川等灾区即将进入主汛期,雨水、雷电等将对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挑战。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气象学院,作为全国仅有的开设防雷专业的两所大学之一,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影响着抗震救灾行动的进行,抗震救灾更义不容辞。
移动气象台能覆盖固定气象台的观测死角,是携带便携式大气探测仪器,以及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地数据测量及数据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天气服务的专业气象车辆。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移动气象台可到现场直接、快速、准确、方便地采集气象信息,进行临近天气预报。
6月2日,西南航空管理局气象处向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提出请求,希望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制的移动气象台能到广汉民航飞行学院,帮助他们做好飞行保障工作。接到请求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立即对设备进行了检查,并派王贤勤教授带领专业队伍赶赴广汉民航飞行学院,做好相关技术保障工作。
此外,随着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加强雷电预警预报和防雷知识的宣传也成为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电子工程系将作为学院的代表,联合四川省气象局、成都雷安公司组织由800多名学生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抗震救灾,防雷知识宣传队”。宣传队将分为100个分队,奔赴四川省的各个市州,特别是本次汶川地震的受灾地区,深入到城镇、厂矿、乡村、灾民安置点、农户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各支宣传队将为群众送去亟需的防雷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防雷安全小手册等实用书籍,并对灾民的安置点以及农村群众的住房进行防雷安全检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气状况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抗震救灾的进程,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是抢救生命、科学救灾及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学科优势,发挥学院气象专业、电子工程专业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义不容辞。
2008年6月2日下午4点30分,西南航空管理局气象处向我院提出请求,希望我院研制的移动气象台能到广汉民航飞行学院,帮助他们做好飞行保障工作。
5点30分,接到请求后,学院立即响应,科研所王贤勤教授亲自对设备进行了检查。当日下午,我院研制的移动气象台从航空港校区出发,王贤勤教授带领7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紧急赶赴广汉民航飞行学院,以切实做好相关技术保障工作。
我校被授予“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日前,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作出决定,表彰第二批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集体。我校被授予“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视灾情如命令,视时间如生命,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校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师生深切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5月12日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应急预案,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全院上下秩序井然,无一人伤亡。在抗震自救的同时,全校师生员工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学校和师生向灾区捐款捐物50多万元,上缴特殊党费、特殊团费20多万元。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我校广大师生有4万多人次投身到志愿者行动当中,在双流国际机场、龙泉国际物流中心、成都火车站乃至都江堰、江油等重灾区都活跃着我校志愿者师生的身影。学校还将龙泉校区室内体育馆作为红十字会赈灾物资基地,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利用专业优势,科学救灾、专业救灾。我校的抗震救灾工作受到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我校抗震救灾志愿者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和国际红字会主席苏亚雷斯.托罗、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学校抗震救灾工作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团中央、团省委、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省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表彰。体育教学部廖述兵老师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称号,电子工程学院学生蒙祖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