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工程实践 |
Engineering Practice |
课程编号 |
EN158365 |
学分 |
5 |
课程类别 |
□核心■必修 □任选 □限选 |
执行学期 |
2-7 |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80 |
讲授 |
0 |
实验 |
0 |
实习 |
80 |
上机 |
0 |
开课单位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教研室 |
适用专业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
对应培养标准 |
2.1.1发现环境污染,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2.5.3熟悉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等带来的影响;3.1.4结合团队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团队过程管理,展示领导能力;4.1.1 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 |
先修课程 |
各门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有关的专业方向及选修课程。 |
教材与 参考文献 |
结合具体工程实践项目,选用必要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
|
|
|
|
|
二、工程实践的性质与作用
《工程实践》是在环境科学学生中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了解有关清洁生产过程,建立生产过程污染产生环节和污染控制原理与方法概念,并为今后工作中具体控制污染、达到清洁生产而开设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在该课程中学生将具体分阶段完成工程实践的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环境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方案或可行途径。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通过工程实践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能够初步或较完整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终生学习能力,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能力;能够将环境科学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融合贯通,综合运用于环境问题的实际处理和解决。培养学生组建技术团队的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形成书面交流能力以及初步具备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中以下指标,重点完成指标2.5.3,3.1.2,3.1.4,3.1.5,4.1.1。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要求 |
2. 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 |
2.1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1.1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以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 |
U |
2.5 职业能力和态度 |
2.5.3 与世界科学和工程发展保持同步的能力,熟悉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等带来的影响,对现有工程实践和技术的熟悉程度 |
U |
3. 人际交往能力 |
3.1 团队工作能力 |
3.1.2维持团队正常工作和运行的能力,包括团队目标、议程、实施计划、基本规定,组织有效会议,实施有效交流,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
U |
3.1.4 培养团队领导能力,结合团队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团队过程管理,展示领导、组织、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
U |
3.1.5 组建技术团队的能力,能组建跨学科、小型团队,并充分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远距离、分散、电子化等)进行交流、展示与技术合作等 |
U |
3.2 交流能力 |
3.2.2形成不同的交流结构形式,包括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选择相关、可信、准确的有利证据,采用简练、明了、精确和清晰的语言,适当使用修辞 |
U |
3.2.4 采用电子及多媒体交流的能力,具有制作电子演示材料,采用电邮、电话留言和视频会议的工作惯例 |
U |
4. 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 |
4.1外部和社会环境 |
4.1.1 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 |
U |
注:该表所列指标可对照培养方案中所列指标来解释。I:介绍,指从教、学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实验(实习、设计、论文)内容与学时分配
以下题目中,项目1-8属于工程实践(一)阶段完成的题目,项目9-13属于工程实践(二)阶段完成的题目,项目14-21属于工程实践(三)阶段完成的题目,每个阶段学生任选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限选10-20人。每个题目教师可讲授4学时,其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在课外完成。本课程开出的实验(实习、设计、论文)项目详见下表:
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学 时 |
项目性 质 |
实践形 式 |
项目类型 |
每组人数 |
其他说 明 |
1 |
污水形成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
通过对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说明污染源的成因,并提出有关治理的建议和措施,编写调查和分析报告。 |
16 |
任选一个 |
|
|
20 |
|
2 |
废气形成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
16 |
|
|
20 |
3 |
固体废弃物形成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
16 |
|
|
20 |
4 |
物理性污染形成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
16 |
|
|
20 |
5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案初步编写 |
通过现场调查,查阅文献,了解环评步骤,编写环评大纲。 |
16 |
|
|
20 |
6 |
环境污染物常规监测方案初步制定 |
通过现场调查,查阅文献,了解环境监测步骤,写出监测该污染物的步骤。 |
16 |
|
|
20 |
7 |
区域环境规划方案的初步编制 |
通过现场考查和查阅文献,了解环境规划的步骤,写出编制环境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 |
16 |
|
|
|
20 |
8 |
某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措施的初步制定 |
通过现场考查和查阅文献,了解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写出编制环境管理方案的目的、意义和步骤。 |
16 |
|
|
|
20 |
9 |
建设项目或区域环境管理中,水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或噪声等专章的编制 |
详细编写专章内容 |
32 |
任选一个 |
|
|
20 |
10 |
建设项目或区域环境规划中,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或噪声等专章的编制 |
32 |
|
|
20 |
11 |
建设项目环评中,水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或噪声等专章的编制 |
32 |
|
|
20 |
12 |
针对环境中某一种污染物编写详细的监测步骤 |
详细制定从采样,前处理,分析方法,数据处理等监测方案 |
32 |
|
|
20 |
13 |
实验,针对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治理方法以及污染物的分析开展实验研究。 |
详细说明研究目地,方法,实验装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
32 |
|
|
20 |
14 |
建设项目或区域环境规划报告编写 |
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详细编写说明书和图纸的绘制,要求达到可研的水平。 |
32 |
任选一个 |
|
|
20 |
15 |
建设项目或区域环境管理方案编写 |
32 |
|
|
20 |
16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 |
32 |
|
|
20 |
17 |
污染物常规监测方案制定,采样分析 |
32 |
|
|
20 |
18 |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32 |
|
|
20 |
19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32 |
|
|
20 |
|
20 |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治理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32 |
|
|
20 |
|
21 |
物理性污染控制与治理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32 |
|
|
20 |
|
备注:如开出多个项目供选,除在“项目性质”一栏注明为“任选”外,还应在备注中说明至少要修多少项目/学时等。
五、实验(实习、设计、论文)报告撰写要求
要求报告编写规范。
六、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要求和标准:
1、平时学业考核:考核范围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的准备情况、现场操作情况等方面。
2、报告(答辩、报告、评阅论文等)考核。
3、最终成绩构成:明确考核环节及其占总成绩的比例。
段落形式的文字描述考核方法后,可采用表格形式作为补充,参考下表:
考核环节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报告(答辩、报告、评阅论文等)考核 |
课程报告撰写,相关附件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
70% |
平时考核 |
与教师的交流和准备情况 |
30% |